或進或退的練習

身為一個旅人、一個地球村的村民,成為「當地人」一直是旅者的理想。外頭文青的旅遊書那麼多,指令一下,似乎只要吃了樹下的擔擔麵、或是騎腳踏車旅行,就能夠離「當地人」這個目標更近一點。

但所謂的當地與否,其實關乎的更是權利關係。幾年前在西班牙哈恩當交換學生時,我第一次意識到交換學生是一個城市的空降兵,看似漫長的一年,卻是當地居民將近一百年年歲中眨眼即過的一年。

也因此,交換學生們成立了彼此依靠的聚落,在交換生宿舍裡互相角力,文化間彼此磨合、膚色間微微相斥。所謂的當地人不是和西班牙人一樣晚上9點吃晚餐就能成立,而是在角力的過程之中找到自己的社會階層,把自己放進去,再從周遭的生活圈裡找到能夠互相理解、可能也是相似階層的人成為朋友。時間久了,朋友會有異鄉人、也會有當地人,當你的聯結越深,成為當地人的可能性就更高。

這是一個很艱辛的過程,當我們在原生國家行動時,家世背景的財力、唸的學校、還有做的工作幾乎是理所當然地塑造了你這個人。但當你一個人到了國外,你的膚色、國家地位、還有生活習慣都會一下子反過來吞噬你。曾經是上流社會的你可能會因為教育訓練而顯得非常溫和,反而被所謂的第一世界下流階層白人咬得死死的,被他那「不夠完熟的教育思想及大腦」羞辱。誰是誰非一下子沒有人說得出來。



美國是個會讓人想要盡快成為當地人的社會。
不會說英文、跟不上學校進度、無法掌握有力的資源、不能夠被理解就等著被打趴等等的現象,讓人們不但趨之若騖的學英文、模仿美國口音,只為在當地不要遭受歧視甚至是享有平等的資源,以為這就是幸福捷徑。但若仔細端詳,便會發現這不只是外來者的問題,即便是美國當地人,也是急迫的在尋找更強而有力的歸屬,從此和他們一起並肩奮戰,也因此,有了女權主義者、LGBTQ社群、大麻合法化社群、黃皮膚社群等等千奇百怪、什麼都不怪。

有這些社群其實沒什麼奇怪的,怪的是身處其中的人都是憤怒的。偶爾互相合作、偶爾卻互相競爭,因為只要一個不小心,今天你得到的福利就會咻一聲的被抽走。

在舊金山唸書的期間,時常被傳教、時常被邀請加入「女性」社團、「非白皮膚」社團。一直以來被打壓的怒氣高漲,而一心抗拒團體生活的我,偶爾也會一不小心落入這窠臼,誤把這群人當作能夠相擁而泣的朋友。可是說實話,不過就是一時之間的利益相同罷了!誰知道明天他會不會加入「清掃一定要用牙刷」社團,並為了其他人不理解他而憤怒、轉過頭你就成了他的敵人。

我在美國住了那麼一陣子,因為自己的性別、膚色、和思想體系而稍稍受了些挫折,想要融入的念頭就越發強烈,不想要被視為外人,更內心深處是不想要再受到欺壓,而越發的「美國化」似乎就是越好的方法。
不但要進,而且要進對團體、進得徹底,甚至可說是沒有退的選項,這樣的社會像是文青登峰造極的理想,卻成為一種壓力。



我花了一點時間才發現日本社會似乎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面對。
剛開始的時候我不斷的想被認可、仰賴自己的亞洲臉,快速地被當成自己人,偶爾還會因為日文太破而傷感。

但外國人這個身份在日本似乎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偶爾甚至能受到一點特別的福利(這邊講的是大學以上的社會,畢竟美國高中以下的學校生活也是恐怖到和之後的人生完全可被是為兩個世界),和醬油糰子先生一起去看展時,他拿到了一張明信片當伴手禮,我則是被親切的大嬸們硬塞了兩包。一個「對我們悠揚的文化有興趣」的外國人對他們而言實在是很有吸引力。發現你會說日文更是大加分、而不是因為不會說日文而被狂扣分,所以整體而言,以一個脫俗的姿態在這個社會是生存的下來的。

另外一方面,一個外國人想要用日本人的姿態生存下來,則幾乎是萬萬不可能。和美國不一樣,你只要表達流暢、目標明確、和資本主義靠攏,成為美國人反而是件不難的事。但日本困難的是他們的社會階層沒有那麼流動,不是你有遠大的夢想並且不害怕打敗別人就能夠成為日本人,而是人與人之間那看不清的連結,以及如何收放自如的維護這個禮儀。

雖然對外國人而言這三種敬語是種折磨,對我的日本朋友以及老師而言,這卻是這語言曼妙所在。不過是簡單幾個字、很多時候甚至話不用說完,就能彼此理解、和和氣氣的度過一場談話、並且看清一個人的人格(是否有禮、是否多禮、是否是個識時務者等等)。

但這就不單是語言的問題,也是文化的問題。什麼時候說太多話會被討厭、什麼時候可以看到別人也不用敬語、什麼時候可以下班等等,就是一遍又一遍的受到刺激。因為很有能力所以當個討厭的人這種事,也是很難生存的。但偏偏,外國人很難馬上抓到這些禮俗,於是一不小心,就成為討厭的人了。

而避免成為討厭的人的方法,我想,就是一直保有自己是個外國人的自覺,並且不斷宣誓這個差異。或許會因此進不了大公司,但是卻有機會在小公司生存。讓大家知道自己的能力、保持最大能力的尊敬和努力,同時也時不時的暗示對方自己是個外國人。或許就能在這複雜的人際關係網裡替自己找到比較舒適的座位。

簡單而言,成為美國人的標準是一顆擁抱資本主義的心
成為日本人的標準則是看清周遭氛圍,並且替自己找到合適位置的能力


因此與其努力要融入,微微的退一點,或許能在這個國家感到更加舒適。
這或許也是旅行的有趣之處,在細節中發現這些巨大的差異,並在理解差異後原諒自己,一次又一次的調整成能夠在各種環境中生存的人。雖然現實與實際,偶爾,還是很浪漫的。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