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想象的新加坡式種族與英文

新加坡之旅的第一堂震撼教育,是當地人種的兼容並蓄。我在機場裡看著穿紗麗、包頭巾的旅客,旁邊再走來一位穿著清涼的LA式辣妹,每個人都怡然自得。再走到附近的Shake Shack,幾個膚色不同的高中生嬉笑喧嘩,一起吃漢堡度過快樂的下午,突然我有種自己過往的眼界一文不值的感覺,用瓜哥的話來說,這裡的人感覺像是真心接受對方的存在。

不是像台灣以漢人為主體,所有其他長相的人被視為「外來者」,也不是像美國一樣,雖然是多種族的聚集地,但比起種族的大熔爐,更像是種族的漸層飲料,彼此之間有種心照不宣的區隔,即便我們能夠和不同人種交朋友、交流,但是在那之前還有很多殖民背景、過往歷史的紛爭要先處理,交朋友前,我們要先確認彼此的認知是否在同一條線上。

花了一筆錢在新加坡的華文書店「草根書室」,買了兩本超好看的書回家。其中《多元和統一:新加坡的語言與社會》稍微向我們這些外來者介紹了新加坡的歷史,原來當年新加坡「被迫」獨立時,為了要讓這彈丸之地能夠立足,當地政府採取了「我們都是新加坡人,自己的新加坡自己救!」的施政方針。被遺棄的孤獨感成了最好的情感黏著劑,或許是新加坡裡人種繁多、卻顯得極為和諧的原因。

但英文部分,我就頭痛了。

還記得剛到新加坡的那天,我奔走到飯店後,便迫不及待地打給瓜哥,跟他說我找到了未來最適合我們居住的地方。

除了新加坡有適合我們兩人的工作之外,最重要的地方是,這個地方不用中文、也不用日文,主要語言就是英文,非常方便。更方便的是,因為新加坡的人種繁多,也讓口音非常多樣化,沒有所謂的「標準口音」可言。瓜哥曾經擔心過英文不是他的母語,直接去美國工作會很吃力,但嘿!在新加坡你怎麼說都會是對的!

我的快樂並沒有維持很久,到了第二天之後,我發現自己嚴重地懷疑自我。身為一隻天生的學舌鳥,我學西班牙文就會學西班牙哈恩的口音、學英文就跟著同學老師說美式英文,模仿口音是小小年紀的我融入環境的利器,而聽出不同口音、並跟著他一起變化、調整,則是我交朋友的方法,尤其是在掌握度較高的中、英文裡更是如此。

然而,我真的真的常常聽不懂新加坡英文。

新加坡英文的「我行我素」打破了過往我對語言學習的想像。英文身為一個「官方語言」而非任何人的母語,我幻想它勢必有一定的重要性,因此需要被「好好模仿」。但是新加坡英文已經成了另外一種認同感,讓模仿失去了必要性,我若要能在新加坡暢行無阻,就得想辦法先習慣這個口音才行。

另外一個跟語言有關的有趣發現,是大家對「我」說什麼語言。新加坡的華人很多,照理來說跟我說華語也是很合理的。然而,當我在熟食中心遊走時,販賣部的大哥大姐會眼睛估溜溜地轉,三秒後自動決定跟我說英語。

即便種族間不算是有太大的隔閡,但是年代和教育背景卻很有可能造成影響。我剛好那幾天住在所謂的紅燈區,很明顯穿著打扮跟真的住在當地的人們稍微不同,長得很有可能就是那種在新加坡受教育到後來英文學得比中文好的年輕人。這讓我想到幾年前接待的華裔新加坡電影策展人,他很開心可以一直跟我練習華語,因為他很久沒使用這個語言了、非常生疏,而且很多字都不太會寫。當時我不明白他的快樂、也不明白他的華語背景,但遊走了這一遭,發現了這樣神奇的融合與邊界,才恍然大悟。

雖然新加坡英文真的對我來說不是很好理解,但我還是很喜歡這個體驗,喜歡語言口音不是太明顯的階級標準,這會讓從小在不同地方唸書、生活,總是得不斷學新語言以融入還境的我能感到非常自在。但是如果不是語言,新加坡這個社會又會是在什麼地方出現階級差異呢?這就要看另外一本書《Inequality》了,期待之後的心得!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