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T大上學期第2集

這學期困擾我的第二個提問,是當代人是不是一定要會說英文呢

這個問題甚至尚不把日新月異的科技考慮進去,而是就人類本質而言,當代人是不是一定要會講英文、是不是一定要能流暢地溝通。

以一個英文老師的角度來看,想這種事真是背叛族群、拿石頭砸自己的腳,可是我就是忍不住一直想。

-

如果追本溯源,我會先問自己的第一個問題是:我相信教育的力量嗎?

原本我一直以為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我從小就是個不愛上學的孩子,可是或許是遇到了很多積極的學生,讓我領悟好的課堂對學生而言是種激盪;也從他們身上發現,我的世界觀,的確是點點滴滴匯聚起來,源於很多很好的老師。

所以經過多年的遲疑,我終於敢大聲說,教育這件事情本身是有用的,也是有趣的。

但我所認定的教育的力量,是提供一個學習的方法、思考的方法,然後我所提供的教育,是每週有一段時間,我們一群人聚在一起,大量使用這些學習法、思考法,不管是各種活動或是腦力激盪,甚或是語言的輸入或輸出,這些就只是讓學生反覆練習學習法、並且不斷利用教師本人在場的時間,大量丟出不同觀點,刺激思考。

但是,對我來說這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學生本身是有動機的。

我可以努力營造友善的學習環境、也可以設計希望還算有趣的內容,可是我沒辦法用恐懼進行管理(從上一篇就可以看得出來了),更不知道如果學生本身因為先天或後天條件而動機弱於他人,他有一定要學好英文嗎?

-

這個疑惑源於這學期遇見的一位學生A。

A在我的口訓課,口訓課顧名思義,就是要做很多口說練習,但這位同學從頭到尾都不發一語。

不只是英文,就連同學用日文嘗試跟他溝通,也只會得到兩百個休止符如此寧靜的回應。

除了妥善安排他的夥伴去跟其他人練習,面對這位同學,前半學期我可說是無所不用其極:

稍微調動他們班的活動執行方式、親自下海跟他進行對話練習、寫e-mail、改成筆談,我真的都做了,但頂多就只能收到幾個沈默的點頭回應,他的視線永遠都固定在眼前的桌子上。

雖然看起來好像不是很靈光的學生,但這位同學其實上課很專心,偶爾講課時用眼角觀察,會發現其實他都拿著筆、專心地看著前方在聽課,只有不小心跟我對到眼時,才會慌亂地轉頭;他的小考成績也不差,顯然回家也都有做準備。

我想說大一剛開學可能難免會焦慮,所以學期初就寫e-mail給他,跟他說我有意識到他的情況,希望他不要太緊張,只要願意來上課就很好,等他慢慢感到舒適了,再開口說話。只要他願意來,我都會給他參與成績。

他沒有回我e-mail,但下禮拜沈默地點點頭,表示他收到我的回應了。從那時候起,即便每個禮拜都要做很多分組練習,他都還是風雨無阻地抵達;甚至連我以為他絕對不會來的口試,他也來了,就跟我兩個人坐在考試區,兩個人度過靜默的兩分鐘。

-

作為一位老師,我的標準真的很低,只希望大家都身心靈健康,然後用自己的能力,能吸收多少就吸收多少就好。所以對於他這樣每週勤奮不懈地出席,我內心其實非常感謝。我自問如果自己是他,一堂每個禮拜都得講話、都得讓同學發現我有多「獨特」的課,一定會讓我非常煎熬、甚至很快就放棄,但他撐過來了。

所以我真的一直問自己,既然我的標準是「能吸收多少就吸收多少就好」,那對他來說,學英文口說有包含在他的「多少」裡嗎?是他的能力範圍內嗎?是必要的嗎?

這世界上有很多其實並不一定要會講英文的工作、甚至也有很多並不一定要多會講話的工作。他唸的是醫學相關科系,如果可以埋頭研究,研究做得夠精彩,他自己也認清因為不喜歡講話所以升遷輪不到他,他也願意接受,就把報告交給同事發表,是不是也沒有關係?

甚至他不喜歡醫學,那來做動畫、做字幕翻譯這樣的接案,說實話只要可以克服寫 e-mail 的恐懼,其實也是能有溫飽的。

-

我知道會說英文帶給我人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穫與機會,可是他身上一定也有很多我這輩子沒有學會過的技能,我真的能因為自己是老師,所以就說「你不說英文,我當掉你」嗎?

就像現在身為太太,我不會煮飯、煮什麼焦什麼,瓜哥也沒把我當掉,因為這世界能替代的方法有很多,我可以當那種很會賺錢的太太,一整天吃餐廳也不擔憂;也可以當很健康的太太,什麼都丟水煮,只要兩個人有共識就好了。

-

所以最後在同事的驚訝聲中,我讓A過了。

「他在口訓課裡,一句話都沒講欸?這樣你也給過?」

從教學的道理來看,我給過是因為口訓本來就是結合聽力跟口說。好幾次他那微乎其微的點頭都證明了其實他聽得懂,這已經符合技能包所需的50%了,再來,他的作業、小考、期末考的得分都超過70,全部加上去,拿個六十幾分也是合理的,但的確也沒辦法再高了。

另一方面,從我自己苦思了一整個學期的道理來看,或許是個失職的英語教育者吧,但我實在不認為全世界每個角落的人都非說英文不可,也不希望因為不喜歡或不擅長開口說話,就讓這個孩子覺得自己矮人一等。如果我都這麼猶豫了卻還不給他過,其他更優秀的英文老師一定不會給他太多通融吧。

「如果我不給他過,誰會給他過呢?」

最後我是這樣跟同事說的。

-

我沒有主動提醒A,畢竟人生也是很現實的,善用各種規則活下來是一個人永遠都要練習的能力,但希望他聰明的腦袋已經發現,接下來這個學期,他無論如何12月的托福測驗都要考550分以上,這樣大二才能免修學術報告這堂要一直上台發表的課。

人生很難啊,希望我們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活下來。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