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Wes Ander-thon

在舊金山的第四個學期,終於比從前更加勤快也更加知道門路的參加活動,也終於能夠實質感受到很多詞語真正蘊含的意思、或是一個城市更加完整的樣貌,。

Wes Ander-thon顧名思義就是Wes Anderson電影的馬拉松。雖然在美國念電影卻對美國電影興趣缺缺的我,唯獨對Wes Anderson有強烈的認同。在我妹的推薦之下看了第一部超級狐狸先生、在前往舊金山的第一趟飛機上看了布達佩斯大飯店,接下來兩個月,為了做報告又分別看了月昇冒險王國天才一族,以及搭飛機回台灣時看了大吉嶺有限公司,幾乎是從沒失望過。有趣的是,我接觸到Wes Anderson不過是2015年的事,甫到舊金山也只看過兩部他的電影,但1st Year Film的劇本寫完,同學腦海中想像的,卻都是Wes Anderson的畫面,我成為他的粉絲彷彿是一股推波助瀾,因為說陳玉勳沒人認識、日本導演大家也是一頭霧水,所以挑來挑去也只有Wes Anderson了,在大家的驅動下更加的喜歡。

或許是因為我是他的忠誠粉絲,我從來沒有想過他會是「非主流」的導演。的確,美國同學們,不論研究所還是大學部,提到風格導演更喜歡的似乎是以暴力美學為強項的昆丁塔倫提諾。說到Wes Anderson則往往是:「對!他的電影很有風格、設計很美。但在演啥我也不太知道。」我自我安慰說只要大家還算認識他,應該就算超火熱吧!而忘了我喜歡的電影幾乎每一部都上不了院線,或是上了就會被罵很慘。

帶著Wes真是個奧斯卡紅牌的幻想意外參加到Roxie Theater協辦的Wes Ander-thon,我到了現場才發現我根本稱不上是「粉絲」。最多最多,我也只能算是個「還算喜歡Wes Anderson的電影的人」而已。我在附近優雅的吃泰式料理,開眼錢才緩慢踱步過去戲院,結果開演前十幾分鐘外面已是一條人龍。人龍之外,還有些影迷會穿搭成劇中角色的造型來看電影,一看就知道,他們對Wes電影的認同遠遠高出對其電影美學的欣賞。

開演前,主辦人在台上做Wes Anderson的介紹,過去的片子、未來的片子、最大的特色等等,往往他不經意提出一個問題,底下就好幾個聲音踴躍而興奮的分享答案。這些粉絲就像Wes Anderson百科,什麼都知道、像是把維基當作聖經在背。

這之中還有一群人,是被狂熱的信徒拉去看電影的:糯米糰子先生就是其一。但所謂天公疼憨人(?)剛買完啤酒回到座位的他,馬上第一個被主持人cue到抽獎券號碼,成為該場次第一個拿到禮物的幸運觀眾。而他本人果然一點也感受不到自己的幸運,感受到的是底下那些瘋狂尖叫、強烈建議他選這選那的粉絲們。

我說在這城市待得越久,我才越懂得很多以前一知半解的語彙。在Wes Ander-thon我第一次感受到什麼叫cult film、什麼叫indie film與hollywood film之間那個容特色導演生存的地帶。可能他們不會受到大眾廣泛的歡迎,但他們的粉絲絕對可以以最熱忱聞名。而電影和導演之間則有一個非常密不可分的關係,粉絲們喜歡的到底是電影故事、電影美學、導演(的神力)、還是電影傳達的一種精神則不得而知,或者是說,這幾個要素都得緊密相依,才能實實在在的圈粉、圈會把你的角色當成一種精神寄託般的存在的粉絲。

往另外一個方向想,這對我實在是莫大的鼓勵。因為要成為這樣的特色導演,往往需要花很多的時間。會有很多人覺得你的東西不錯,但就是不夠大眾,所以也是可以找到一些不被錄取的理由。唯有持續耕耘自己的風格,才有機會穩固一定量的粉絲群。也是在最近,想到上個學期film finals曾經的意氣風發,但一回首才發現我是我們班獲獎的三個同學之中(其他是其他年級或是大學部的)最走投無路的。當其他人在各地巡演時,我就只是忙著在家裡接收拒絕信而已。難免也會有猶疑的時候,可是也不是不清楚自己想要做的事可能要花一點點時間才能被接受、或是被用一個「集(collection)」來審視。所以也只能冷靜、再冷靜,大概就是參加這個活動最大的收獲了。

Wes Ander-thon參加日期:9/15/2017、9/16/2017
(我就是個積稿的人)

留言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