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精選

2025 T大上學期第2集

這學期困擾我的第二個提問,是 當代人是不是一定要會說英文呢 ? 這個問題甚至尚不把日新月異的科技考慮進去,而是就人類本質而言,當代人是不是一定要會講英文、是不是一定要能流暢地溝通。 以一個英文老師的角度來看,想這種事真是背叛族群、拿石頭砸自己的腳,可是我就是忍不住一直想。 - 如果追本溯源,我會先問自己的第一個問題是:我相信教育的力量嗎? 原本我一直以為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我從小就是個不愛上學的孩子,可是或許是遇到了很多積極的學生,讓我領悟好的課堂對學生而言是種激盪;也從他們身上發現,我的世界觀,的確是點點滴滴匯聚起來,源於很多很好的老師。 所以經過多年的遲疑,我終於敢大聲說,教育這件事情本身是有用的,也是有趣的。 但我所認定的教育的力量,是提供一個學習的方法、思考的方法,然後我所提供的教育,是每週有一段時間,我們一群人聚在一起,大量使用這些學習法、思考法,不管是各種活動或是腦力激盪,甚或是語言的輸入或輸出,這些就只是讓學生反覆練習學習法、並且不斷利用教師本人在場的時間,大量丟出不同觀點,刺激思考。 但是,對我來說這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學生本身是有動機的。 我可以努力營造友善的學習環境、也可以設計希望還算有趣的內容,可是我沒辦法用恐懼進行管理(從上一篇就可以看得出來了),更不知道 如果學生本身因為先天或後天條件而動機弱於他人,他有一定要學好英文嗎? - 這個疑惑源於這學期遇見的一位學生A。 A在我的口訓課,口訓課顧名思義,就是要做很多口說練習,但這位同學從頭到尾都不發一語。 不只是英文,就連同學用日文嘗試跟他溝通,也只會得到兩百個休止符如此寧靜的回應。 除了妥善安排他的夥伴去跟其他人練習,面對這位同學,前半學期我可說是無所不用其極: 稍微調動他們班的活動執行方式、親自下海跟他進行對話練習、寫e-mail、改成筆談,我真的都做了,但頂多就只能收到幾個沈默的點頭回應,他的視線永遠都固定在眼前的桌子上。 雖然看起來好像不是很靈光的學生,但這位同學其實上課很專心,偶爾講課時用眼角觀察,會發現其實他都拿著筆、專心地看著前方在聽課,只有不小心跟我對到眼時,才會慌亂地轉頭;他的小考成績也不差,顯然回家也都有做準備。 我想說大一剛開學可能難免會焦慮,所以學期初就寫e-mail給他,跟他說我有意識到他的情況,希望他不要太緊張,只要願意來上課就很好,等他慢慢感到舒適了,再開口說話...

最新文章

2025 T大上學期第1集

在T大的第二個學期,開學了

阿公說愛不會消失呢

書寫新生活 以及放暑假的快樂宣言

天冷心溫熱 冰島雷克雅維克電影節 Talent Lab 參展記事

突破想象的新加坡式種族與英文

睽違兩年半終於見到面的千里迢迢新加坡約會

疫情下的遠距離情侶悲傷song

我的台灣舌頭

溫度